來源:機器人
作者:佚名
由深圳長源興科技有限公司收集整理
[免責聲明]本文來源互聯(lián)網,由深圳長源興科技有限公司收集整理。僅代表作者其本人的觀點,與深圳長源興科技有限公司的立場無關。本網站對文中的陳述及描述判斷保持中立,僅供讀者學習參考,并自行承擔全部責任。此文章如果有侵犯您的版權,請立即致電給我們,我們將作刪除處理。
(此插圖為配圖,與文章內容無直接關聯(lián))
2011年年底就風傳富士康將以“百萬機器人”取代工廠內的產業(yè)大軍。這一計劃實施情況如何?昨日記者采訪了兩位富士康內部員工,得知富士康的一些生產崗位,70%已經由機器人(手)操作,而且機器人在整個企業(yè)的使用數(shù)量仍在增加。一位接受采訪的工程師預測,未來幾年機器人將席卷中國制造業(yè)。
苦累活多半由機器人干
富士康觀瀾生產基地的車間工程師鄒先生(化名)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,去年年底以來富士康在深圳就沒有像往年那樣大規(guī)模招聘。由于訂單不多,員工加班時間少,導致月收入比以前有所下降。
加班費由蘋果公司支付,在訂單充足的時期,富士康允許員工加班,而加班費也成為員工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鄒工程師以自己為例說,在他的車間里,員工每人每月最多只允許加班24個小時,而2012年是46個小時。他自己每月因此減少的收入在600元至800元之間。他目前的月收入為5000元左右。
他說,即便有員工辭職,富士康也不急于招聘,而是明顯地增加了機器人上崗,推進智能化自動化。
鄒工程師說,在他管理的車間里,組裝線的初期工序,機器人替代率已經達到70%,只有30%是手工線。
“人被機器打敗了。”鄒工程師說,“那些簡單乏味費力的工作比如上板、撤板,一個機器人可以頂替3個工人,只需要1個輔助工人就夠了。而過去,這樣的崗位需要4個工人。”在這些崗位上,人工做的還不如機器人做的質量穩(wěn)定,生產損耗也更大。
他說,現(xiàn)在流水線工人很有危機感。只有在工序的后端即手機組裝階段現(xiàn)在還必須用人,因機器人(機器手)還無法做到這么高的精度。
用機器人1年就收回成本
鄒工程師介紹說,一臺機器人成本為10萬元多一點,而3個工人一年的工資福利等,企業(yè)要支付15萬元以上。使用機器人一年,成本就都收回來了。一個機器人的使用壽命大約是三年至四年。機器人上崗后只需要很少的維護費。
這位35歲的湖南籍工程師說,“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化、自動化未來幾年將席卷中國制造業(yè),企業(yè)雇傭的工人將明顯減少。”他說,自己盡管是管理者,也很有危機感。
根據(jù)中信建投證券發(fā)展研究部的研究報告,2011年全球新安裝工業(yè)機器人,以電子制造、汽車整車、汽車零部件生產線比例較高,分別占18.6%、18.6%、12.9%?;ぁ⒔饘僦圃旒庸さ阮I域的使用比例也在迅速增加。
國際機器人聯(lián)合會統(tǒng)計,2011年機器人銷售數(shù)量同比增長38%,全球的機器人使用密度平均值是每1萬工人里面有55個機器人。其中,韓國是2011年機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國家,在生產工廠里面每1萬名工人就有347臺機器人。
富士康自己生產機器人
有關富士康機器人的消息,記者從另一位富士康員工那兒得到了佐證。王先生(化名)在富士康觀瀾基地沖壓廠工作,他說自己的車間里有幾條生產線也使用機器人,替代率還沒有達到一半,但比例逐月上升。“用得越來越多,在慢慢普及,富士康的各行各業(yè)都在普及。”王先生說。
王先生透露了一個鮮為外人所知的秘密:富士康的機器人都是富士康自己生產的。富士康內部有一個部門專門負責機器人的研發(fā)和生產,推進富士康生產過程的智能化、自動化。在觀瀾、龍華基地都有機器人生產車間,每天都有機器人從這里生產出來。廠內有些流水線上機器人替代率已經達到70%。
王先生透露,他的車間流水線上的工人,有加班的每個月收入3000多元,沒有加班的收入2000元。每個工人一個月最多讓加班36個小時,即在18天里每天加班2小時。
他認為,人工成本逐年上升,是富士康推進百萬機器人計劃的主要原因。另外,電子產品價格下降、機器人技術成熟成本降低,三個條件匯合到一起,促成了工業(yè)機器人應用進入高速發(fā)展期。與深圳一樣,富士康在鄭州、成都的生產基地也大量使用機器人,而且很可能比在深圳使用更多。富士康代工蘋果iPhone5S,深圳每天出貨10萬臺,而鄭州、成都每天出貨近60萬臺。
未來將進軍汽車配套領域
富士康擁有機器人制造能力,并且力推機器人上崗,從另一則消息中也可以得到證明。今年2月13日富士康科技集團CEO郭臺銘表示:未來幾年將引入機器人,實現(xiàn)企業(yè)的自動化生產,從而進軍具有高利潤率的汽車配套領域。
富士康內部人士透露:富士康正在與谷歌公司洽談,雙方將針對機器人項目進行研發(fā)。依托這一技術支持,富士康已規(guī)劃在美國斥資建新工廠,為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代工車內顯示屏,從而正式進軍汽車制造業(yè)。